普華永道預測,到2030年人工智能將市場規模將超過16萬億美元,其對全球經濟的貢獻將堪比2020年中國全年的國內生產總值,能量巨大。而人工智能對于人類社會帶來的改變,遠不止經濟數據。
世界著名計算機學家、圖靈獎得主姚期智曾直言不諱,人工智能是科技制高點,未來掌握人工智能就相當于掌握了經濟社會發展的巨大優勢。
多項政策扶持
與早幾年深度學習熱潮有所不同,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成熟以及各國政府對行業的認知加深,政府對人工智能技術發展和應用探索的關注度日漸提升。
自2019年美國啟動新的人工智能計劃之后,美國已先后發布多份人工智能發展報告,將人工智能置于國家戰略地位。
歐盟也在去年2月發布了《人工智能白皮書》,強調要大幅提高人工智能研究和創新領域的投資,計劃未來10年每年在歐盟吸引200億歐元的技術研發和應用資金。去年12月,歐洲投資銀行集團已經啟動一項高達1.5億歐元的新型融資工具,支持人工智能及與人工智能直接相關/互補的區塊鏈、物聯網和機器人技術。
在中國,人工智能也早已上升至國家戰略層面。早在2016年的G20杭州峰會上,就提出以互聯網為核心的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蓄勢待發,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新技術日新月異,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結合,將給人們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帶來革命性變化。
“十四五”規劃綱要中,智能經濟同樣被寄予厚望。規劃綱要明確指出要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同各產業深度融合,推動先進制造業集群發展,構建一批各具特色、優勢互補、結構合理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增長引擎,培育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
而隨著新基建的提出,中國對人工智能的關注已經逐步從理論、研發層面拓展至應用層面。可以預期,未來人工智能技術如何落地、如何在產業經濟、社會民生等領域發揮積極作用將成為關注重點。
人工智能走向規范化
過去十年,人工智能技術經歷了革命性的發展時期,但整個行業尚且處于發展初期,距離商業化成熟應用仍需時間。在深度學習熱潮之后,整個人工智能行業目前正步入平穩發展階段,資本市場也在經歷最初的狂熱后進入理智保守階段。
與歷史上其他新興產業興起的節奏相似,人工智能作為一種新興科技,需要長期的資本投入和更多試錯空間。而在一定期間內追求利益回報的社會資本眼中,人工智能這種仍在發展期的技術或多或少會被歸入“燒錢項目”。IT橘子數據顯示,自2017年融資事件數達到頂峰之后,近幾年人工智能領域的融資事件已大幅減少。
不可否認的是,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發展對既有的生活模式構成挑戰,也引發一些爭議和思考,如算法的安全性,以及數據的開放和使用等問題。今年3·15晚會中曝光的人臉識別數據亂象,拷問的正是人們長期以來關注的與技術發展相關數據隱私問題。
種種跡象顯示,人工智能行業未來將步入更深入的階段——規范化
某科技創始人周曦也曾表示,國家應主導建設規范的數據平臺,構建良性體系,在可追溯、有技術保障的基礎上對數據進行監管,以及規范接口標準等。
另一方面,行業應用落地所面臨的挑戰則需要集合更多資源。人工智能企業需要積極探尋商業模式,推動技術深度融合場景,不斷豐富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生態。資本也要對新技術的發展和成熟又更多信心和耐心,尤其是,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人工智能企業有望在解決社會重大問題和滿足社會需求方面與政府形成合力,為技術應用創造更多場景,豐富技術應用形式。
文章信息來源-中國證券報-中證網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收集的部分公開資料來源于互聯網,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及用于網絡分享,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建議。如果您發現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