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5到10年,人工智能將像水和電一樣進入各行業,成為‘幸福社會’的重要保障。”全國人大代表、某企業董事長劉慶峰在今年兩會期間提交的議案中說。
來自艾媒咨詢的數據顯示,2020年,人工智能行業核心產業市場規模超過1500億元,預計在2025年將超過4000億元,未來中國有望發展成為全球最大的人工智能市場。
隨著數字經濟成為驅動我國經濟增長的新引擎,人工智能廣泛應用于諸多領域已是大勢所趨。
艾媒咨詢數據顯示,八成受訪企業表示對人工智能重視程度較高,近六成企業表示未來會重點布局人工智能。交通場景和醫療場景是受訪網民最受關注的人工智能應用場景,分別占比45.2%和40.5%。
不過,人工智能發展還面臨許多挑戰。“人工智能服務的革新依賴收集海量數據以促使算法升級,而數據使用、儲存的安全和隱私保護未來將成為制約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的瓶頸之一。”民進中央在《關于推動人工智能產業健康發展的提案》中直指人工智能發展的困境。
民進中央在提案中指出,面向新技術新領域,現有法律很難提供充分的依據,而為發展人工智能搜集的海量數據由于缺乏約束,往往成為各個企業的私產,缺乏面向用戶的保護維權機制。以智能駕駛技術為例,一些企業推出的智能駕駛服務算法升級需要海量真實路況信息,其中涉及大量用戶信息的搜集、儲存和使用,雖然《民法典》從基本法層面強化了對隱私權和個人信息的保護,但《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網絡安全法》《道路交通安全法》等受制于各自的立法目的和適用范圍,面對智能駕駛這一飛速發展的新技術領域,均難以從法律法規層面為個人信息保護提供具體依據。
為此,民進中央建議,進一步完善個人信息保護、道路交通安全及相關部門法,研究出臺人工智能專項法律法規,保障個人信息和公共信息安全,明確人工智能企業遵循合法、正當和必要原則,對所搜集信息經過縮小化、加密化處理成為匿名信息后方可納入數據產權。平臺上預防關鍵壟斷,充分保障個人信息和國家信息安全。技術上掌握主動權,參與國際法則的制定。我國政府應主動參與數據開放、流通、共享等國際法則的制定,打破不同國家、不同企業之間的數據壁壘,通過“數據安全島”的平臺建設,推動數據聯合建模商業化背景下的匿名化、脫個人化的遷移處理用于算法升級,實現“可用不可見”前提下的數據資源安全共享,使得參與者公平分配受益,進而推動我國人工智能產業健康發展。
“人工智能產業與涉及國計民生重點行業的深度融合發展,對強化產業鏈自主可控意義重大。”劉慶峰建議,利用基礎軟件開發、芯片設計及量產等重點行業與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的契機,打通我國人工智能產業鏈關鍵環節,形成持續迭代優化,提升我國人工智能產業核心競爭力,強化產業鏈自主可控。
“未來人工智能可以變得非常聰明,能夠理解每一個人的真實需求。就相當于你有一個永遠在你身旁、永遠最懂你、永遠無私為你服務的智能助理。”全國政協委員、某企業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彥宏認為,相信這一天不會突然到來,而是一個逐步的、漸進的過程。今天可能是一個智能屏,明天可能是一個可穿戴的設備,后天可能是植入腦中的一個芯片等,形式可以不一而足,但是大的方向的發展已經不可阻擋。
文章信息來源-中國貿易報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收集的部分公開資料來源于互聯網,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及用于網絡分享,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如果您發現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