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由于鋼鐵行業要進行產能置換,以及未來巨大的存量產能在節能環保、智能制造等方面具有廣闊的投入空間,對技術裝備企業而言,這是新的機遇。”11月12日,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副會長駱鐵軍在鋼協冶金設備分會二屆一次會員大會上做主題發言時如此指出。
他就當前鋼鐵行業運行、相關技術裝備發展機遇與設備分會未來如何更好地開展工作等,談了想法與見解。
前三季度鋼鐵業運行好于預期,謹慎看待非常態生產消費
駱鐵軍指出,自今年疫情發生以后,鋼協緊密跟蹤發現,在其他行業復工復產率很低的情況下,除3月份外,鋼鐵業生產經營一直保持著正增長。再疊加后期國家一系列政策的拉動,使得鋼鐵行業有效支撐了國民經濟的發展。
“前三季度,鋼鐵行業整體表現好于預期,呈現出‘高產量、高需求、高成本、有效益’的特點。”駱鐵軍指出。具體來看,行業運行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鋼鐵生產保持高位。今年1-9月全國生產粗鋼7.82億噸,同比增長4.5%;9月份粗鋼日均產量為308.5萬噸,是單月歷史最高水平。“當前鋼鐵生產量與實際需求是匹配的。”駱鐵軍進一步解釋道,“今年的產量增長確實高于預期,但鋼鐵是被動型行業,受庫存、資金占用量大等因素的影響,不可能無限地去生產,產量完全是受需求帶動,我們也消納了不少國際的過剩產量。”
前三季度國內粗鋼表觀消費量高于產量增幅,預計全年粗鋼實際消費比去年增長5%左右。對此,他強調,今年的消費強度是非常態的,它得益于今年應對經濟下行國家采取的刺激措施,對此大家要保持理性,在擴產方面應保持謹慎。
二是鋼鐵產量全球占比大幅提高。今年前9個月我國粗鋼產量在全球占比58%,生鐵占比69%,進口鐵礦石占全球鐵礦石出口量的71%。“如此高的占比是我國疫情得到有效控制、需求旺盛的體現。隨著各國疫情防控形勢逐漸好轉,占比將會逐漸縮小。”駱鐵軍說。
三是出現階段性粗鋼凈進口。前三季度,我國累計出口鋼材4038萬噸,同比下降19.6%;進口鋼材1507萬噸,同比增長72.2%,鋼坯進口增長近10倍,近幾個月形成階段性粗鋼凈進口,預計全年鋼材出口將減少15%,進口將增加60%。“這幾個月,印度、俄羅斯對中國的出口都增加了100%以上。我國非但沒有為全球鋼材市場帶來消費壓力,反而消納了其他國家生產的鋼鐵產品。”駱鐵軍說。
四是鋼材庫存恢復合理狀態。目前多數鋼廠庫存已恢復到去年同期水平,庫存總量占當月粗鋼產量的比值大致與往年一致,考慮到當前的高產量,鋼材庫存已恢復到相對合理的狀態。
五是行業效益好于預期。前三季度,雖然行業整體盈利水平不及去年,利潤總額同比下降9.5%,但6-9月連續4個月行業利潤超過去年同期,銷售利潤率均在5%以上,且鋼協重點統計企業的資產負債率、財務費用均低于去年同期。
新形勢新機遇,技術裝備需求有支撐
關于鋼鐵行業與技術裝備行業的關系,駱鐵軍用“互相依賴、相互支撐”幾個字來概括。“鋼鐵行業舉世矚目的成就是一臺臺軋機和一條條產線等不斷積累、不斷創新和不斷進步而取得的,而巨大的鋼鐵規模也為相關技術和裝備企業的發展提供了極其廣闊的空間。”駱鐵軍進一步解釋道。
我國冶金裝備制造經過從購買二手設備到引進、消化、吸收、集成,再到創新制造和不斷的創新后,鋼鐵裝備、技術水平已躋身世界先進行列,基本實現了焦化、燒結、煉鐵、煉鋼、連鑄、軋鋼等主要工序主體技術裝備的自主研發。“按重量計算,大型冶金設備自主研發率達95%以上,噸鋼投資明顯下降。”駱鐵軍表示,“我國鋼鐵技術裝備不但基本實現了自主可控,還伴隨著‘一帶一路’項目走出國門,實現了中國鋼鐵科技進步成果與世界共享。”
日前,《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下稱《建議》)發布。
駱鐵軍認為,從宏觀的角度看,鋼鐵行業作為國家基礎性原料行業,必將在未來經濟發展中承擔更加重要的使命,并努力取得更加光榮的成就,相關的鋼鐵技術與裝備行業也將面臨新的發展形勢和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從行業的角度看,駱鐵軍表示:“首先,盡管現在在控制產能,但大家已經達成廣泛的共識,即不論鋼企是原地改造還是環保搬遷,主體設備其實都在新建。這本身為裝備制造企業創造了很大的空間。其次,綠色發展、節能減排必然是以后投資的重點。還有一個是智能制造。這些都將對相關裝備和技術的需求形成強力支撐。”
根據鋼協統計分析,今年115個重點項目投資中,涉及鋼鐵產能的綜合項目為72%,其他28%的項目涉及冶金采選礦、焦化、燒結、熱冷軋,環保節能技術改造,信息化、智能化改造等,鋼鐵行業對相關技術和裝備的需求非常多元化。
但與此同時,鋼鐵企業在進口設備、備件的國產化與替代進口,以及綠色化、智能化發展等方面還面臨一些挑戰,這些是裝備制造企業應當關注和努力解決的問題。“據鋼協調研,我國冶金技術成套裝備本身的自主研發制造能力已具備相當的競爭力,但限制性更多的是涉及整個工業基礎的問題,特別是底層工業軟件設計和開發、控制芯片研發等還會對產業發展形成制約。”駱鐵軍強調。此外,在低碳冶金、近終形制造、智能制造等技術方面仍處于跟隨狀態,部分核心檢測和控制裝備仍依賴進口。
協同創新補短板,設備分會當凝心聚力緊作為
“中國鋼鐵及技術裝備行業過去取得一系列顯著成績,但在關鍵核心技術領域,創新短板依然突出。”駱鐵軍指出。
習總書記多次指出,關鍵核心技術是國之重器。核心技術受制于人是最大的隱患,而核心技術靠化緣是要不來、買不來的,只有自力更生。《建議》也提出,要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要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推進產學研深度融合,支持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承擔國家重大科技項目;要加強共性技術平臺建設,推動產業鏈上中下游、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
為此,駱鐵軍希望冶金設備分會凝心聚力、攻堅克難,在提升冶金裝備科技力量和掌握核心技術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他提出三點建議。
一是要高度重視品牌建設,盡快提升品牌價值。好的品牌能帶來巨大的價值,我國領先世界的鋼鐵規模必定能造就世界級的技術裝備品牌。“希望冶金設備分會高度重視品牌工作,促進企業打造一系列的國內裝備品牌,如一提起離心壓縮機就想到沈鼓,一提到聯軸器就是泰爾重工,一提起高爐爐頂就想起秦冶重工等。”他說。
二是要創新分會專業組織形式,進一步激活動能。他希望形成鋼鐵企業和裝備企業更為活潑、更有朝氣的互動機制,推進分會工作再上新的臺階。如分會下設各專業組,鋼鐵企業和裝備企業可輪流承擔理事長單位職責,或者在開展專業活動中,可由鋼廠擔任組長,設備制造廠擔任常務組長,形成優勢互補。
三是要加強與科研院校的深度融合,在核心和關鍵技術上取得突破。目前,很多高校的研究開始“接地氣兒”,與當前的設備制造商、工程公司的側重點各有不同。因此,在碳中和等一些新的領域,應加強產、學、研、金融等方面的合作,提升設備制造廠的生產水平和創新能力,也促進設備分會的橋梁作用更大程度地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