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在促進高質量發展階段,循環經濟本身也要高質量發展,從而為實現我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新思路、激發新動能。日前,由中國循環經濟協會主辦的2018中國循環經濟發展論壇在北京開幕。國務院參事、科學技術部原副部長劉燕華指出,當前,在世界經濟處于激烈競爭和轉型的新形勢下,存在著六個基本創新趨勢,即逆向創新、無形資產、智力資本、創新平臺、跨界融合和創新方法。我國企業在高質量發展過程當中,應克服“小作坊”式的知識生產方式和創新服務體系嚴重缺失這兩個“瓶頸”。而創新驅動是時代的擔當,必須順勢而為,要以未來倒逼現在,才可持續。
促進經濟綠色低碳循環發展
全國政協常委、全國政協農業和農村委員會主任、民建中央副主席吳曉青指出,過去五年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特別是發展循環經濟促進了經濟增長,保障了資源安全,優化了產業結構,減少了污染物排放,緩解了氣候變化。在新時代,為推動循環經濟取得新發展,我國應加快建立發展循環經濟的法規標準體系,加快構建循環型工業體系,加快構建覆蓋全社會的資源循環利用體系,加強建設循環經濟科研體系。
中國循環經濟協會會長祝興祥介紹,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10月31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強調,“要堅定不移推動高質量發展。”高質量發展有著豐富的內涵,特別是促進經濟綠色低碳循環發展,促進傳統產業優化升級,構建綠色產業鏈和市場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強化產品全生命周期綠色管理,大力提高節能環保資源綜合利用等綠色產業,高質量發展能夠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因此,推動高質量發展是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新發展理念的根本體現,是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的主動選擇,是適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必由之路。
提高社會生態資源的循環利用
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金涌指出,只有通過科技創新才能推動循環經濟和高質量經濟發展。我國生態產業、再制造產業、塑料再生利用等方面的案例表明,生態文明是以自然生態的可持續性、和諧性、穩定性、創新性為指導,打造“社會生態”資源的循環利用,能源的優化利用,創新發展是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
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環境政策部主任葛察忠認為,高質量發展對環境經濟政策創新提出時代需求,環境經濟政策研究面臨新一輪的發展機遇。應重視不同高質量發展階段的環境經濟政策需求差異性,加強政策的系統分析和系統設計,主動推進環境經濟政策改革,加強政策制定和實施的協調,才能順利推進高質量發展,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國家發改委環資司司長任樹本表示,循環經濟是提高發展資源環境績效的重要抓手,發展循環經濟是構建現代經濟體系的重要內容,發展循環經濟是打好污染攻堅戰的重要陣地。國家發改委將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部署,從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完善綠色發展等方面推動實現新時代循環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工信部節能與綜合利用司司長高云虎強調,綠色制造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內容,綠色制造產業已成為經濟增長的新引擎,要抓住機遇全面推行綠色制造,繼續堅持新發展理念,加快實施綠色制造功能,全面推行綠色制造,助推工業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
文章來源:中國工業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