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落實《中國制造2025》的部署和要求,切實發揮標準化和質量工作對裝備制造業的引領和支撐作用,推進結構性改革尤其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產品產業邁向中高端,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經國務院同意,國家質檢總局、國家標準委、工業和信息化部會同有關部門8月1日印發了《裝備制造業標準化和質量提升規劃》。為宣傳貫徹落實該規劃,9月21日,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在北京組織召開了“全國機械工業標準化和質量提升推進會議”。
國家質檢總局、國家標準委、工業和信息化部等有關部委領導,等出席會議。會上,各部委領導對三部委文件進行了重點解讀,肯定了中機聯系統在標準化和質量工作中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績并提出了下一步的要求和部署。王瑞祥作了題為《標準引領 質量為先 推進機械工業轉型增效升級實現由大到強》講話。講話簡要通報了今年以來機械工業經濟運行情況,回顧總結了“十二五”以來機械工業標準化和質量工作取得的成績以及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了貫徹落實“提升規劃”的思路和五項重點工作任務。
王瑞祥指出,本次會議的主要議題是,圍繞《中國制造2025》和《機械工業調結構促轉型增效益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部署要求,學習貫徹《裝備制造業標準化和質量提升規劃》(以下簡稱提升規劃)和三部委《促進裝備制造業質量品牌提升專項行動指南》(以下簡稱專項指南),總結工作,研判形勢,明確思路,確定任務,為推進機械工業轉型增效升級、實現由大到強,奠定基礎,提供支撐。
王瑞祥表示,“十二五”以來,機械工業標準化和質量工作按照國家工業轉型升級和行業發展總體規劃的部署要求,遵循“系統管理、重點突破、整體提升”的指導原則,著力夯基礎、強管理、攻高端、增能力,為服務大局與促進行業平穩健康發展積極作為,取得了新的進步。一是平臺建設穩步推進,服務能力不斷提升。二是工作體系更趨完善,服務領域不斷拓寬。三是支撐作用日益顯現,服務效果不斷增強。
“在總結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深知機械工業的標準化和質量水平與機械強國目標和發達國家相比,還有較大差距。”王瑞祥說,我國機械工業標準整體水平有待提升。標準體系系統性協同性不強,高端裝備領域標準缺失,部分關鍵技術、核心零部件依靠進口成為制約瓶頸;標準國際化水平不高,由我國主導制修訂的機械工業領域國際標準占相應國際標準總數的比重僅在1.%左右,“不適應、跟不上”的問題未得到解決。質量管理理論理念引進較早,但實際應用發展不平衡,滯后現象較突出;在質量安全、共性技術研發方面存在明顯差距,制約了機械產品的競爭力;低端產能過剩,產品的一致性、穩定性、可靠性弱,品種不全、成套性低;自主品牌缺失。
據中質協調查的2000個中小企業中,只有31.4%和6.1%的企業主導產品技術水平達到國內領先和國際先進水平。裝備制造業已連續15年未能進入全球100佳品牌陣營。我國的標準話語權和知名品牌在國際競爭中還處于弱勢,仍是“標準數量大、產品水平低”的“制造大國、品牌弱國”。要建設機械強國,行業標準化和質量提升任重道遠。
今年是“十三五”開局之年,是實施“中國制造2025”和“指導意見”的起步之年。機械工業貫徹落實“提升規劃”的初步思路是:圍繞“中國制造2025”和“指導意見”的部署要求,以提高機械工業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以貫徹落實“提升規劃”為抓手,堅持標準引領、質量為先,堅持問題導向、重點突破,堅持開放兼容、協同發展,強體系,提能力,優結構,創品牌,以標準化和質量提升的新成果新成效,推進機械工業轉型升級、實現由大到強。
要推進落實五項重點任務:進一步加強頂層設計,凝聚發展新共識。進一步加強平臺建設,樹立工作新水準。進一步加強體系構建,拓展服務新領域。進一步加強工程實施,確保取得新成效。進一步加強協同聯動,開創工作新局面。王瑞祥強調,中機聯將努力構建上下聯動、協調運轉、優質有效的工作機制,與各行業協會一起共同為開創標準化和質量品牌工作新局面不懈努力。
會議表彰了“十二五”機械工業標準化工作先進集體和先進工作者,印發了《“十三五”機械工業標準化提升指導意見》、《“十三五”機械工業質量和品牌提升指導意見》、《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團體標準管理辦法》以及《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團體標準制定工作細則》。來自機械行業各專業協會、地方機械行業協會、機械工業產業聚集區域、機械工業標準化技術組織和機械工業產品質量檢驗檢測機構的代表共計200多人與會。
文章來源:中國工業新聞網